百岁归侨抗战老兵的一次聚会

发布时间:2025-09-28 23:03   内容来源:金羊网      阅读量:14611   

9月23日,台风“桦加沙”来临的前一日,广州海珠区革新路乐善大街的一栋不起眼小楼里,汇聚了一群平均年龄60+的归侨们。

头戴鸡蛋花、身穿条纹花衬衫,现场一片南洋风情。这里是广州市新马侨友会海珠侨胞之家,当天正举行一场名为“烽火太平洋——华侨与抗日战争”的座谈会。

参会的40余名侨胞中,100岁左右的老人就有4位——陈亚来、钟炳聪(曾化名陈惠芳,100岁)、毛金莲(98岁)、邝常(96岁),80多年前,他们都曾在南洋参加抗日战争。现场还汇集了多位马来亚归侨抗日老战士的后人,不少人是从香港专程赶来。

这栋开会的小楼位于一个老居民区的窄巷里,不太起眼。会议9点半开始,上午8点多,一位阿叔就站在楼下,手举一张写着“侨友会203”的硬纸片,如车站接客一般,迎接从各地赶来的侨友们。

不一会,一位拄着拐杖的白发阿婆来了。此次会议组织者、广东华侨博物馆原馆长、广州市新马侨友会会长王明惠匆匆跑下楼迎接。会议室在二楼,要走两层楼梯,69岁的王明惠二话不说就背起了这位阿婆开始爬楼。他边爬楼边向记者介绍:“这位是毛金莲老战士,马上就100岁啦,她当年在马来亚可是共产党的地下情报员,传递情报工作,还卖花救国......”

没过几分钟,另外几位归侨抗日老战士也来到了现场,大家围坐一圈,会议正式开始。

开始前,全体参会人员起立一起高声唱响《义勇军进行曲》。随后广州市新马侨友会的侨友们一起合唱了两首马来亚抗日歌曲《欢迎歌》《抗日胜利歌》,在场人的思绪瞬间被拉回了80年多前那个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外侨胞在这场战争中,与祖国同命运共赴难,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王明惠率先发言,作为东南亚华侨抗战史研究专家的他,详细讲述了海外华侨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

他说,1931年至1945年期间,旅居世界各国的华侨建立了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支持祖国抗战。司徒美堂、邝炳舜、陈嘉庚等侨领带领当地华侨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海外侨胞捐款数目达13亿元,侨汇95亿元、11亿元债券(包括抗日股债、救国公债、国防公债等),可以说占据了国民政府军费的一半以上。华侨还捐献了一大批飞机、汽车、药品、衣物等战略和生活物资,为祖国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长达40多分钟的发言中,王明惠细数华侨抗战的方方面面,他说:“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将华侨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在场的几位百岁归侨抗日老战士身上都佩戴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们面对镜头,回忆着80多年前那个十几岁的自己,叙述着那段烽火岁月。

“祖国打仗,那我就卖花救国。我走在街上,背上背着弟弟,前面背着一筐花,一支一支地卖,卖花的钱都给了我们校长,他寄回中国支援抗战......”98岁的毛金莲阿婆说道。

“我叫陈亚来,101岁,在新加坡抗日。我在林子里抓日本人、抓汉奸。回国后,我在华侨农场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好、国家好......”年事已高,陈亚来说话有些含糊不清、时断时续,但言语中的爱国之情从未消减。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采访中,百岁老人钟炳聪突然唱起了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正如歌词所言,钟炳聪的一生都在拥护着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她加入了马来亚当地抗日联络组织与地下共产党,担任联络员,从事地下情报工作。

在几位百岁老人的口述中,南洋华侨抗战的故事徐徐展开。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千万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他们用生命与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而如今,战火硝烟褪去,他们依旧尽其所能,在新时代为党和国家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李焕坤、高焓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柳卓楠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热门图文